【温州日报】《高机与吴三春》赢得满堂彩 木偶戏首登中国戏剧节舞台 | ||||
|
||||
木偶剧《高机与吴三春》在平阳木偶艺术中心大剧场精彩上演。 九月温州,戏韵悠长。9月9日晚,作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温州展演剧目之一,大型传统木偶剧《高机与吴三春》在平阳木偶艺术中心大剧场精彩上演,赢得满堂喝彩。这是木偶戏首次作为独立剧种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,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进入更广阔的主流视野。 《高机与吴三春》编剧潘乃奇,导演章世杰、梅春,作曲蔡南正,其故事取材于温州地方民间爱情传说,以真挚动人的情节与精湛的非遗木偶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。该剧自2020年创排以来,先后获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和温州市舞台艺术资助项目扶持,2023年经反复打磨提升后,更在第六届木偶皮影优秀剧(节)目展演中斩获“最佳剧目奖”及多个单项奖,艺术完成度与文化价值备受肯定。 记者了解到,为提升此次演出效果,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定制了更高的舞台装置。高台木偶戏场面恢弘,但对演员技艺、体力及团队配合要求也更高。中心十多位演员提前一个月投入加班排练,不断微调动作细节与舞台效果,更是亲手制作剧中全部木偶与道具,展现出“自演自制”的全面业务能力。 作为具有900多年历史的非遗剧种,平阳木偶戏早在南宋时期便已流行,至今仍保留《知县轿夫》《金凤凰》《白蛇传》等38个在演剧目,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。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年均演出超百场,观众上万人次,多次赴欧、美、非及东南亚等地演出,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独特桥梁。 本届中国戏剧节落地温州,别具深意。温州作为“南戏故里”,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。永昆、瓯剧、高腔等剧种仍延续着南戏的血脉,传统与创新于此交融共生。近年来,温州通过复原“九山书会”、举办南戏文化巡演、出台《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》等举措,系统推进戏曲文化的保护与活化。瓯剧《张协状元》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,越剧《琵琶记》、昆剧《监察御史徐定超》等作品陆续亮相,展现出温州戏曲传承有序、创新有力的良好生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