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温度新闻】一入“谢府”见古今 沉浸式话剧《此夜古今同》让传统文化“活”在当下 | ||||
|
||||
“吾家大人不知何时返归?”“缘何诸位宾客皆持‘砖块’状之物嬉戏?”当观众持“拜帖”迈入温州南戏艺术空间,耳畔回荡着南朝风格的询问之语,便已然从喧闹的现代都市“步入”谢灵运的“谢府”。 《此夜古今同》凭借一场别具匠心的入场仪式,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,开启了生动的序章。 它的突破之处在于,打破了“演员表演、观众观看”的观演界限。从池上楼的实景演绎,到南戏艺术空间360度全景舞台,这部剧始终在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。观众填“诉告单”能盼来“谢大人”即兴应答,演到关键处可举手与古人对话,甚至能陪“谢灵运”对饮论诗、随“婉儿”踏歌而行,每一次选择都是剧情的“岔路口”,只为“此夜古今同”。 “道具拍卖”环节蕴含着精巧的构思,“脱口秀式应答”更增添了别样的趣味。当古人以诙谐的口吻回应“诉告单”上填写的诸如“为何考取985、211高校如此困难”“为何赚钱愈发辛苦”“00后求职何其艰难”等困扰“现代人”的问题时,观众戏称“古人偷偷研习了脱口秀”。此时,古今之间的隔阂已然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消解。而演出临近尾声时举行的“谢府折扇”公益拍卖活动,不仅将沉浸式体验推向了极致,更为本土文化IP的衍生发展激发了全新的灵感。 比形式创新更动人的,是它让历史人物“走下”典籍。饰演谢灵运的叶翼鹏,听观众说“妆造太老”便剃去胡须,把“山水诗祖”从标签化的符号,塑造成有血有肉的“谢客”。他有文人的浪漫才情,也有被贬的无奈挣扎;既爱温州的山水风光,也念百姓的柴米油盐。当“谢灵运”的每一句台词都带着温度,每一个动作都藏着故事,观众便不再是看客,而是与千年之前的诗人,共赴了一场关于山水与人生的邀约。 九月十场演出,四百余人赴约,观众感慨《此夜古今同》也能有自己的“戏份”。它不是一场简单的话剧,它是用互动织就的“时光隧道”,让现代人在与古人的对话里,读懂谢灵运的诗,也读懂传统文化。 当观众在“谢府”的月色中陆续离场时,他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早已融入月色,成为心中难忘的记忆。传统文化并非仅仅“守存”于书本中,而是“传承”于充满生机的互动体验之中。这恰恰是《此夜古今同》最具感染力的“文艺气质”。 |